常见逻辑错误
首段
上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试图得出XXX的结论,其论证过程存在诸多的逻辑错误,现简要分析如下:
结尾
综上所述,上述推理犯了诸多逻辑错误,自然无法推出 XXX
混淆概念
常见标志词:既然...那么... / 也就是说... / 很显然... / 因为 A 就是 B,所以... / 某主体 A 是 xxx,所以该主体 A 就是 xxx。特征: ① 常常有“是”字 特征 ② 推理的前后句有重复内容
文中把“XXX”等同于“XXX”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XXX的含义是指XXX,而XXX 确是XXX,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自然不能得出XXX的结论。
文中把“常见现象”等同于“客观规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常见现象是指经常会出现,不能100%杜绝和避免的现象,而客观规律则是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自然不能得出政府调控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论。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345万推不出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短缺,文章犯了混淆数字的错误。相对数量的减少推不出绝对数量的降低,如果原本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数量远超过345万,那么即使劳动人口减少也不能改变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因此这样的推理是有失偏颇的。
推理绝对化
特征:有严格的逻辑连词,只要(一旦)...就... / 只有...才... / 必然(必将)... / 一定能(就能确保)... / 必由之路(唯一方法)...
文中通过“XXX”得出“XXX”的结论,此处犯了推理绝对化的错误。因为XXX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如XXX等等,所以,仅靠XXX,也许XXX,但推出XXX的结论还有待商榷。
文中通过“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得出“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就会化解”的结论,此处犯了推理绝对化的错误。因为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商品是否满足人们的要求,市场是否饱和等等,所以,仅靠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也许只能扩大部分销售,也许可以减轻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推出可以化解生产过剩的结论还有待商榷。
强加因果
A 发生,会导致 B 效果(强加因果/推理错误)特征:①描述的是时间先后的两件事 特征 ②有“越...越...”字,“既然...那么...”
A 发生,归因于 B(强加因果/错误归因)特征:① 描述的是时间先后的两件事 特征 ②有“因为”字,“而造成的”
即使“个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也不能推出“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这里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基本物质生活只是个较低的标准,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人类对于物质的生活的需求并不仅于此。社会上有很多的人在拥有了一定物质条件后,反而愈发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的精神层面的生活。所以文中的推理是有误的。
文中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如果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或者物质水平高的国家,去侵略或者掠夺物质水平低的国家,那么反而会影响到人类整体的精神文明发展。
文中从人是好利恶害,推出世上没有廉洁的人,也没有必要找这样的人,最终得出廉政的关键仅在于以权谋私的论述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利包括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不追求个人私利,去追求社会公利,也符合人们好利恶害的本性。即使一个人好利恶害,也可以廉洁。所以文中关于不存在廉洁之士的论述显然是错误的。
文中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推出其整体素质也高,适应了能力也越强,从而容易就业的推理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他的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受教育程度指的是的是一个人有过的教育经历,而素质则是说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准则。现实中不乏见到很多虽然教育程度很高,但是素质很低的例子。同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他的适应能力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最终推出更容易就业的结论自然是无法成立的。
类比不当
文章用XXX类比XXX,此类比是不恰当的,二者存在明显不同,比如 XXX 等,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文章用考卷中选择题来类比生活中选择越多痛苦越多,此类比也是不恰当的。生活中的选择是选择最适合或者最喜欢的方式,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但是考试中的选择题却有正确答案,若考试中的选项直接能选出正确选项也不一定带来痛苦。
以偏概全
抽样调查,数据调查
文中从 XXX 推出 XXX 的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可能只是这个地区的特殊情况,是个例,而与 XXX(整体)可能不同,并不能反映XXX 整体的状况,因此从中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文中用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来试图证明,物质生活可以丰富精神生活的论述,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比较年轻,没有步入社会,也没有过承担养家和生活的压力。这个群体只是广大社会成员中的一小部分,从中得出的统计结果自然也是有失偏颇的。
文中从“长三角地区”及“2015年二季度的数据”推出“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长江三角洲”“第二季度”只代表了特定区域的,特定时间段的用工情况,并不能必然的得出全国整体上劳动力供过于求。
非黑即白
通过否定得出肯定,常见标志词:既然不是 A,那么就是 B / 不可能是 A 因此就是 B / 选择 A 总比选择 B 好(不该选择 B,所以要选择 A)/ 既然不能 A,就一定会 B
文中通过 XXX推出 XXX的推理犯了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因为 XX 和 XX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中间带,比如 XXX
文中由不会感到快乐推出一定会感到痛苦的推理犯了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因为快乐和痛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他们之间还有中间地带。
滑坡谬误
文中列举了一系列“生产不足”的坏处,试图证明政府不应干预“生产过剩”问题会更大,犯了非黑即白和滑坡谬误的错误。政府干涉生产不足,有可能恰好使得供需达到相对平衡,并不必然会导致生产不足。在后续推论中,生产不足的也有可能只是少量的不足,或者某些非生活必要商品的不足,并不能必然推出导致人们会过上缺衣少食的生活,更不可能推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