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推理

论证推理解题三的步骤

1 分析题干

找到题干的论据,结论(首先寻找题干的结论,题干一般会给出结论的引词),体会题干的推理过程。这一步我们要明晰题目的条件(论据)是什么,题目推出的(结论)是什么

2 思考和体会题干的逻辑结构和套路

这一步我们要思考,题干的推理是什么,正确选项需要完成的功能是什么。要养成跳出题干的文字内容,通过题干的推理结构判断考官出题套路的能力

3 根据逻辑套路选择符合套路的选项

这一步我们要判断题干和选项的特征,选择跟题干逻辑模式相匹配的正确选项

论证推理考官出题套路

一 假设考题

定义:题干默认的前提条件或题干中缺少的条件

做题技巧

1 答案越相关越好(核心词侧重于“条件”中来找)

2 答案偏向否定句,不要太绝对

3 对比的假设题,答案优先找对比对象在某方面差不多的选项

1 假设-补全逻辑

套路一

论据:因为 A 是 B 或者 A → B

结论:因为 A 是 C 或者 A → C

正确选项:B 是 C,或者 B → C

套路二

论据:A 为真

结论:B 为真

正确选项:A → B,或者非B → 非A

补全逻辑题干及选项特征

1 题干问的是假设,而不是问哪个选项一定为真,或者问哪个选项一定为假

2 大部分题干中有逻辑连词,或者“A 是 B”这种论述

3 选项中大多数情况有逻辑连词,并且跟题干的内容有较多重复

2 假设-引入前提

普适性解题思路-取反代入

1 一个结论要成立,有成千上万个必须要满足的前提

有些前提几乎 100%满足,我们不需要考虑,而有些前提不一定满足,需要考虑

2 一个结论成立的前提,就是一个结论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

前提条件 ← 结论成立

不满足前提条件 → 结论不成立

3 选项等同于给出一个条件,对“选项取反”意味着,假设这个条件不满足

如果选项的条件不满足,就一定会导致结论不成立,那么这个条件就是结论成立需要的前提假设,也是我们要寻找的正确选项

取反常见四大错误

1 没有正确的找到结论(找结论引词)

2 没有正确的对选项进行取反

  • A 只能做 B 这件事 取反:是 A 除了 B 还能做别的事,而不是 A 不能做 B 这件事

  • 所有的 A 都会去做 B 这件事 取反:有的 A 不会去做,而不是所有的 A 都不会去做

  • A 这件事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 B 取反:A 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 B(B 依旧是原因,AB 依旧相关)。而不是 A 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 B

  • 题干的主题除了能做 A 这件事,还可以做 B 或者其他的事情 取反:主题能做 A,但是不能做 B或者其他事,而不是主题不能做 A 这件事

3 脑补了选项取反后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 套路一:建议 / 应该去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这件事情还没被做过

  • 套路二:一个措施有效 / 有利,应该去做的前提是,不会同时有更大的弊

  • 套路三:一件物品,跟他所在的环境寿命相同的前提是,不是之前 / 之后被放置的

  • 套路四:可以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论述的主体有能力 / 条件可以做这件事

4 掉入了考官设计的过强假设的陷阱

  • 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比如题干主题讨论的是猫,选项主体却是所有动物

  • 过度强化了假设需要的条件,比如题干只需利大于弊即可,选项却说没有任何弊

二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对于有明显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题目,一般质疑常用的方法有 3 种:前真后假强质疑、前假后真弱质疑、引入他因质疑

前真后假强质疑:如果存在 A 为真,B 为假的情况,那么说明 A → B 的逻辑为假,是对于 A → B 的最强的质疑

前假后真弱质疑:他不能说明 A → B 的逻辑是错误的,只能证明它未必成立,是对该逻辑的削弱

在论证推理中,逻辑并不再是简单的二元非真即假的判断,而是增加了削弱(该逻辑不一定为真)和支持(该逻辑很可能为真)

需要掌握的考点

前真后假(A and 非B),前假后真(非A and B)是对 A → B 逻辑的削弱

前假后假(非A and 非B)是对 A → B 逻辑的支持

题目特征

一般用来质疑一般性结论:

① 部分题目中有逻辑词

② 结论为:某某因素能起到什么作用

③ 选项内容跟题干重复度较高,只是肯定或者否定不同

④ 选项的主体跟题干论述主体一致或者是子集

常见考官陷阱

1 前真 and 后假和前真 → 后假

2 前真后假适用的前提是讨论的主题范围要相同

3 假“前真后假”(好不等于没有更好,低不等于没有提高)

三 建立联系型支持

建立联系型支持的正确选项也是通过建立了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强化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这一点跟补全逻辑型假设的套路有些类似

四 由果推因的削弱

论证推理:能够区分“事实上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的方向”

事实因果关系是指客观世界中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客观确定的。逻辑推理方向则是在题干中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方向

由果推因推理模型

从当前时间点,基于事实结果往过去推理,去推理那些已经发生,但我们不知道的真正导致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引入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削弱

排除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支持

“由果推因”和“前假后真”的区别

甲班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这一定是他们认真做作业的结果

前假后真: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

选项:甲班的小王同学,很努力的做作业,但是他的成绩没有提高

由果推因:并不会明确指出论据不存在或者不成立,仅仅引入一个可以导致结果成立的与结论完全不相关的其他原因。

选项:最近学校给甲班调来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

“由果推因”和“建立联系”的区别

甲班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这一定是他们认真做作业的结果

建立联系: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指出了论据带来的一个效果或影响,对结果是正向因素

选项:认真做作业能够更好的巩固知识点,加强熟练度

由果推因:并不会指出论据不存在或者不成立,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前真”。而是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能导致结果成立的他因,仅仅针对论据为果,结论为因的,由果推因结构

选项:最近学校给甲班调来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

五 由因推果 / 直接引入他因

由因推果推理模型

从当前时间点,往未来推理,推理那些还未发生,如果没有意外(黑天鹅)因素,按理说会发生的结果

如何区分论据和结论、果与因

果:往往是一个现象,一个数据,一个比较后的结果

因:往往是一个行为,一个动作,一个主观选择

1 当我们先看到结果时,对导致该结果原因的推理,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2 而当我们计划实施某事件(原因)时,对是否有对结果有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判断,会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计划是否如期达到效果

六 指出不同 / 指出相同

题目特征:结论的主体跟论据中的主体有所不同

常见套路为:

论据:B → C

结论:A → C

实际上从论据 B → C 成立是无法推出结论 A → C 成立的

指出 B 和 A 相同,或者 B 能代表 A,就是对结论的支持或者结论成立需要的假设,而指出 B 和 A 不同,或者 B 不能代表 A,就是对结论的削弱

幸存者(观测样本)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题干特征:通过一个部分样本的统计数据,来推出一个整体的一般性数据

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错误本质,本来是希望通过统计中样本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来推出所有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但实际上你看到的数据所具有的共性,不一定代表所有数据的共性(你看到的样本不具有随机性/代表性)

仅仅说样本数量少是不能质疑样本的有效性的,样本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样本是否具有随机性或者代表性,而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

七 比例问题考点

题干中包含“更容易”、“更优秀”、“更安全”、“比率”等关键词的时候,单纯的绝对数量并不代表任何信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比例的大小。

考点一: 考察总数、比例,以及个体数字的三者的关系

对于这类问题要同时考虑 3 个因素:① 逻辑主体的绝对数量 ② 所占整体比例 ③ 整体全集的数量

如果题干和结论只指出了其中两个因素,那么含有第三个因素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答案。

1 论据:个体数增加 推出结论:比例增加

推理成立的前提是:总是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的削弱,总数减少是对其的支持

2 论据:比例增加 推出结论:个体数量增加

推理成立的前提是:总是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的支持,总数减少是对其的削弱

3 常见思维误区,仅仅说总数增加或减少,默认比例不变

考点二: 个体数字改变,对于占总体比例的影响

考点三:注意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具体是什么

八 五大固定秒杀思路

思路一 稀释思路

题干特征】论据,很多的 A(xx%的 A),都同时具有 B 属性。结论,B 能够导致 A 或者 B 是 A 的原因

肺癌患者 70%都抽烟(100 个肺癌患者里,有 70 个抽烟),能否证明抽烟导致肺癌?

情况 1】吸烟人数占总人数的 50%:100 个任何行业的人,都应该有 50 个吸烟

100 个肺癌患者里,吸烟人数的理论值为 50 个

肺癌患者吸烟人数占 70%,说明肺癌患者里吸烟者所占比例的实际值是 70

理论值小于实际值,是抽烟能导致肺癌的支持

情况 2】吸烟人数占总人数的 90%:100 个任何行业的人,都应该有 90 个吸烟

100 个肺癌患者里,吸烟人数的理论值为 90 个

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是抽烟能导致肺癌的削弱

所以题干的推理能否成立取决于

吸烟人数在肺癌患者里占的比例(实际值)题干给出

吸烟的人数在所有人所占的比例(理论值)选项给出

思路二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差

【有 A 之后,B 增加了】能否推出 A 一定会导致 B 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入很多影响结果的他因

【A 发生是否对 B 带来影响】

不能只看 A 发生的结果,而要比较有 A 的结果和理论上没有 A 的结果

【选项特征非常明显】

如果没有...会更好/更多(是削弱)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多(是支持)

思路三 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

题干特征】一定是两组数据比较

论据:比较某主体(比如小王)经历过 A 事件后的某数据,跟另一组(比如小李)没有经历过 A 这件事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推出结论:A 事件会对该数据造成影响

A 事件对小王的影响取决于:

小王经历 A 事件后的影响 减去 小王经历 A 事件前的影响

小王经历 A 事件后的影响 减去 小李经历 A 事件前的影响

指出小王和小李经历 A 事件前起点相同,是对论述的支持

指出小王和小李经历 A 事件前起点不同,是对论述的削弱

思路四 因果倒置

题干特征

因果倒置本质是一种由果推因

论据:发现具有 A 的同时,往往也具有 B (A and B 同时有)

结论:所以 A 是 B 的原因 (A → B)

正确选项(削弱): B → A / C → B and A

思路五 通过第三者建立联系

【套路 1】因为 A 和 B 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A 与 B 无关 (A → C → B)

【套路 2】是 B 直接导致了 C 的发生,所以 A 与 C 无关(A → B → C)

【现实意义】看问题要更深入透彻,没有直接关系不等于没有关系

九 解释类题目

考点一 解释矛盾

解释类题目题干看似的矛盾来源于,要么对方探讨的是两个名称相似而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要么是忽略了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

正确选项往往是阐明了不同概念的差距或者引入一个能直接影响结果的他因

考点二 解释现象/解释原因

题干会给出一个事实和结果,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最能对这些事实、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的选项

十 结构类似题目

主要考查形式逻辑思维与文字内容无关,只注重表述的结构

解题时切勿加入自己的分析,只看结构不看内容,正确选项和题干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解题技巧

重点抓住对应句中“有特色”(小品词:连词、副词)的词语的合理再现来定位答案(推理结构是最大特色)

十一 结论推出考题

结论推出型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能否依据严谨收敛的思路依据题干内容得出最相关的信息,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能够脑补任何信息。

当遇到结论推出类的题目时,切记不要主观发挥,不要随意想象,更不能引个人专业知识或生活常识入解题中。

正确的方法是,严格根据题干论述,捕捉核心概念,进行简单推理,排除引入与题干无关概念的干扰选项,选择出最严格的答案。考生在排除选项的时候,切忌通过语感,选项的长度这种方式来排除。虽然有些考生的语感很好,经常能够找到正确答案,但是这种通过语感的做题方式并不能让自己的解题水平有任何的提高,也失去了做练习的意义所在。

结论推出题型6种排除选项的方法

问法:能够推出支持那个选项,能够支持以下那个选项,同时题干和选项中均没有逻辑连词

1 选项过论的主体词汇与题乇讨论词汇不同

2 出现与题干逻辑无直接关系的词汇

3 题干未提及的比较,而选项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4 出现程度副词,比如说“过于”、“超重”、“最"等等

5 出现过于绝对的词“所有”、“一定”、"必然”、“不可能”等等

6 出现表情绪、倾向的词,比如应该/不应该”“惊讶”“高兴”等等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